close

終於有時間好好看書了,第一本就從《請問侯文詠-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》開始。尤其適合現在我這樣年紀、心境、與現況的人讀它,很有共鳴。。。其中最讓我最有感的是這麼一段文字:

 

「當生命遭遇困境,或重大選擇時,經驗固然很好,但比經驗更重要的是回到問題的本質,從那個本質的角度來思考、選擇。愛一個人的時候,去思索愛的本質是甚麼?當我們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感到困擾時,思考這個工作的本質是甚麼?對自己的決定不安心時,思索這個決定的本質是甚麼……只有回到這個本質的思考,我們在取捨之間,才有更重要的標準。有了這樣的標準,我們在面對自己的決定時,才能有真正的安定和開闊。」

 

 

其他文摘如下

 

從某個角度來說,我們都是來學習的。很多時候,那些讓我們感到難過、挫折的,正式我們那些沒有學會怎麼面對的事。正因為沒有學會,生命才能用不同的面貌,給我們同樣的功課。正因為沒學好、沒學會,煩惱、痛苦才有機會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在我們的生命中重複。

 

是我們關心的範圍,造就了我們能力的極限。

你用甚麼價值去衡量你的人生,決定了將來你會變成一個甚麼樣的人。

德國哲學家康德才會說:要把生命當作目的的本身,而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。

 

換個角度想,如果未來不存在「一定成功」的保證,很務實地想--我是不是不應該把一切寄望都放在哪個成果之上--而是,在做這些事情的當下,就應體會到這個過程本身的快樂。

但從生命的角度來看,一個一直歡歡喜喜地呼應自己內在召換的人,他是不可能有任何損失的,不是嗎?

 

原因可以影響結果,但你卻不可能預知結果然後回頭修改原因。因此,如果說「堅持可以導致成功」,「放棄必然失敗」,是合理的因果邏輯,但因為註定的結果,回頭推論應該堅持或放棄,那就是「果因關係」--這樣的關係,在這個世界,並不存在啊!

 

看見了「另外一種」或「更好」的可能,因而放棄眼前堅持的事,和因為「失敗」、「挫折」而放棄了堅持,對我來說,是完全不一樣的兩件事。

不管堅持、或放棄,只要生命繼續走下去,事後你總是會發現,比成功或失敗的結果更重要的,或許是那種對自己的人生心安理得,沒有遺憾的感覺。

 

因為變成了一個對自己更好的人,我們懂得感恩過去,也更願意為別人付出。就像莎士比亞說過的:凡是過去,皆為章序。於是,第一次的傷害只是故事的開場,我們從那個開場,開始了一段美好生命的第一章。

 

我們總是把「得到」、或者是「擁有」當作快樂唯一的根源,並且用這個來衡量自己人生的成功與失敗,卻很少想過,這樣的想法,其實是有極限的。

事實上,當「得到」、或「擁有」不再能滿足我們時,能為別人「付出」什麼,反而提供了一線解決問題的曙光。

 

焦慮都是由虛幻、不真實的期待構成的。

好好練習,是唯一的真實。

 

把你學到的「思維」,用來重新「檢視」自己過去的生命,同時放進現在的生活中,不斷地「練習」。【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】

因為「渴望」,所以你想改變,也因為想改變,因此你尋找不同的思維。因為尋找,所以你發現。因為發現,所以你展開了學習與行動。你必須讓你的「渴望」成為你的動力。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帶著你跨越必然的障礙,達到你想要的目的。沒有真心渴望,就沒有真正的格局。

 

END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uture 的頭像
    future

    遇見future的wen

    fu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