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目前的工作挺有趣的,我們還得扮演人力資源單位的角色,對所管轄的協力廠進行人力資源的現況瞭解,期待他們能基於未來發展的需求,納入年度計劃重要思考的課題。

原本以為我們真的要用專業角度去看待,得從職能規劃角度切入,但經過study後,發現要動用的人力與時間都超過我們的Ability與Capacity,如果真的做起來,那我們還真的跟企管顧問公司沒兩樣。但我們最後還是沒選擇要虐待自己,還是以最簡單的方式看待。

首先,先釐清目的:為了要瞭解廠商目前在因應未來業務及策略發展上,內部人力資源上有哪些問題。

再者就是思考以何種方式:
1)人力結構與制度基本資料取得
2)高階主管質化問卷設計與訪談
3)全公司主管級量化問卷與統計分析

綜合基本資料、量化問卷統計分析及高階訪談後,我們整理了有四大共通問題:

(一)中階主管普遍有斷層狀況
高階主管大多年齡偏高,但苦無接班人選,因為中階主管要不也是年齡偏高,要不就是人才缺乏,加上新秀過於年輕與資淺,以致有斷層現象。遇到公司事業擴展時更是頭痛難醫,苦無內部人選可派。我想這些高階只能再多撐幾年,撐到有新秀幼苗已成長茁壯時。

(二)儲備幹部與專業人才普遍不足且招募困難
電子業有所起色時,製造業的人才就會流動,以致許多公司的儲備及專業人才都易木而棲,更別說還想從外招募而來,因為薪資水準跟電子業有些差距,要想找到好人才真的不容易。他們只能就專業或技術加給或以簽約金方式吸引人才或留住人才。

(三)基層員工招募不易(薪資低、工作環境差)
製造業廠商大都是3K產業【日文發音:髒(kitanai)、辛苦(kitsui)、危險(kikem)】,惡劣的環境與不高的薪資水平,現在連基層員工都找不到人,雖然還有5%的失業率,但大多數的人還是寧可不工作的。使得這些公司只能找外勞或約聘人員,以契約工的方式作為短期對策。但這對於生產品質就是一大挑戰,得花更多教育訓練的成本,或是承擔更高的品質風險。

(四)激勵制度與教育訓練不足
許多公司在留才制度上做得還不夠,讓員工缺乏穩定而能成長的感覺,先前的金融海嘯讓公司砍了好些人,也將福利給縮了水,今年雖然景氣回升,也較為賺錢,但也未相對而即時地把福利水準給拉回來。這些公司跟大多數的企業一樣,景氣不好時,教育訓練資源是優先被節約的,景氣好時,也不見得會積極被重視,以致公司員工素質難以提昇。


【活動後心得】

(一)實際與想像的差不多
其實若沒經過此次訪談及調查也大概知道是這些問題,因為這些問題也同樣存在於偌大的企業裡,連大企業都不見得能解決的問題,這些公司又如何能提出立即有效的對策呢?但我們還是會希望在他們的事業計劃中,能提出明確的對應之道,畢竟面對未來的競爭與預期發展,沒有「人」的話,就算有再好的策略,一切都是不可能會實現的,但身為督導單位,也只能厚著臉皮要求他們了。

(二)強人領導降低組織活力
很多公司都存在著領導風格的問題,有些領導者都屬於強權或權威式,進而影響整個公司的企業文化,越是權威風格的公司其內部活力指數就會越低,內部都會漸漸形成一言堂,靜待指示或避免犯錯,如此反而會壓抑創新能力與勇於挑戰的企圖心。但這部份我們並還未想到適合的對策。

(三)教育訓練仍存在著迷思
許多公司或主管都認為教育訓練是很重要的,但基於流動率高、公司資源有限、日常作業繁忙等問題,也不知該如何做才會有效果。面對較大的問題待解決時,教育訓練這個議題自然會相形縮小或被排擠掉,但在討論問題要因時,卻都會認為內部訓練是不足的。這問題有兩大關鍵,一是高階主管的意識,是否認為是必要的,有Top-down的要求,相關部門才會follow;另一是是否有形成系統化,有制度、有基準、有給予資源,教育訓練自然會是常態性的活動,效果才較能逐漸累積顯現。但不幸的是,一般這兩者都是缺乏的,只能加強高階的觀念溝通,促使能有所改觀與採取實際行動。


【總結】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經驗,在訪談過程中去感受人的多種情緒與言語表達,從中去瞭解表面問題、實際問題或潛在問題,同時也能吸收許多前輩的經驗。也讓我們知道從管理面來看,還是有許多可以切入的角度,不光是從財務指標去解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uture 的頭像
    future

    遇見future的wen

    fu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