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一個待了八年的Y公司(汽車銷售),一個待了十個月的S公司(飲料銷售),前者因為家庭因素與職涯規劃而離開,後者為朝理想努力而離開。但這兩家公司有些異同之處,比較起來其實還滿有趣的:


【背景比一比】

Y公司是國內最大的汽車集團,集團內子公司不勝枚舉,總員工數也多,五年前從母公司獨立出銷售公司出來,但目前的銷售市佔率是第三名,辛苦地維持既有定位。

S公司是傳統的家族企業,國內久藏茶第三大廠,八年前產銷分離,員工數不到70人,但產值也有近15億,目前正積極轉型中。


【商品與服務】

汽車跟飲料是相距十萬八千里的商品,前者是數十萬或百萬元的耐久材,後者幾個硬幣的日常消費品。所以不論在產業屬性、商品與服務都是截然不同的,但同樣都有著商企、研發、生產、行銷、通路銷售價值鏈活動,只是在內容或技上的複雜度不同而已,但背後的產業背景就像隔行如隔山般,有著不同的專業。


【皆採經銷制,但屬性不盡相同】

汽車銷售由於所需資金與土地之多,是一定要採經銷商制,透過經銷商的代理,在全省設立銷售與售後服務據點。而飲料銷售在傳統通路上也是採行經銷制,透過區域經銷商的市場經營能力,要能有效將商品廣為「鋪貨」並建立客情,而在連鎖通路方面,有些得透過代理商,與通路商形成三方合作關係。

由於都是經銷制,「要求」吃貨倒是如出一轍。前者每月都有監理站數字可以直接知道市場績效,與競爭者的輸贏關係,為了讓數字好看,常有要求經銷商先行掛牌的情況,所以才有所謂的「新古車」在市場盛行。後者是為了要達成業績目標及其獎金,經銷商也會被要求多擠些貨在倉庫裡,但資金倒不會像汽車商那麼可怕,很多時候飲料經銷商拿點錢先下單其實只是看「奇檬子」的事。

但這樣的惡習也造成同樣的結果,前者造成新車賣價每況愈下,二手車價越來越低,品牌價值都漸漸變low了;後者為了清庫存,低價求售造成盤價混亂、越區銷售,不斷的內耗而已。結果呢?長久下來,還是不斷的吃貨,前者傷了品牌,後者消耗了經銷商的向心力。


【法治與人治的差別】

Y公司雖然規模大,但是有制度的,很多事都得照程序走,雖然有時會因此少了點效率,至少是井然有序的穩固體質。S公司規模小,按理說應該彈性靈活,但由於過於「人治」,很多事都是老闆說了就算,或是得看老闆的心情好壞或個人喜惡。

法治的環境裡,做起事來有所依循,自然也能學習到做事方法,只要有績效或有亮麗的表現,大家都看得到,考績或發展都是沒太大問題。但在人治的環境裡,做事的時間比例多被壓縮了,很多時候都在研究或計算著如何「做人」,若沒人合,事情就不可能得到他人的配合而做得好,即使自己做得好,也可能因為人的因素而變得一文不值。

派系的問題,在每一組織都可能存在,在Y公司大概只會出現在層峰,只要跟對主子,未來就可能在一串肉粽被拉起時,一起飛黃騰達,但至少勾心鬥角的劇情較不會出現在基層,自然也不會影響人心。然而在S公司,人治的文化讓派系問題很是明顯,合縱連橫是要升官發財的必要過程,要讓自己能夠八面玲瓏才是生存之道。所以前者可以學習如何做事,後者可以知道要怎麼做人。


【授不授權很重要】

授權在管理學中是門藝術,不同的程度會有不同的效果。

在Y公司的我曾經歷多位的好主管,皆給予充份的授權,讓我有很大的發揮空間,相對的,我也會因此為主管極力抬轎。Y公司曾是個授權的文化,但後來因為成功經驗不再,大家做起事來越來越不知是對是錯,漸漸變得「給長官決定」或「長官說的算」的消極想法,從上到下,「授權」被放棄了,大家都只希望看長官如何指示,「照著做就是了」。曾有創意與活力都不復見,整個組織就這樣靜了下來,壓力全往層峰集中,基層的人只能仰望興嘆,即使有想法,在中間主管可能就被擋住了。如果這時的層峰,願意大刀闊斧般地提出改革方向,並給予各部門改革目標與相對的授權,做不好就下台負責,我相信一定有機會改變。

而在S公司,是個想要改弦更張卻不給予相對授權的奇怪狀況,層峰端就不被授權了,更遑論底下的主管與基層了。如果說領導者能明確的指示方向,甚至是有清楚的戰術指導,即使不被授權,至少也只是落實度的問題。但要是方向模糊,卻不充份授權,老是管些枝微末節的事,所有層級都像是被降級一般,總經理變經理,經理變課長,創意、熱情與能力就被這樣給禁錮起來,毫無可發揮之處了。結果咧,只空有改革的呼口號,卻無可以讓人展現的舞台空間,整個環境就變得了無生氣。


【安逸安全與如履薄冰的環境差異】

在Y公司的既有制度下,每個職務的分工都很細也有規範,且分層負責,其實沒什麼「犯錯」的機會,通常都是把事做完或做好就OK了,較少有思考的機會,也沒有可以犯錯而得到深刻經驗的機會,簡單的說,Y公司的環境就等同公家機會,只要沒什麼特別大的過錯,整個職涯沒有很大的壓力,也能安穩地待著。

但在這樣的環境中,就像溫室裡的花朵,難以培養獨當一面或快速應變的能力,若是換去別的公司,可能就會很難適應了。

像在S公司,因為人治、因為派系,隨時都可能踩到別人的紅線,隨時都要過濾別人的一言一語代表的是何種意涵,要懂得檯面上的話所反映的檯面下目的,要能在「三國演義」的明爭暗鬥中自由游走,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情,工作過程中其實都像是處於危險狀態。

也是因為這樣的如履薄冰,讓自己不怕犯錯,即使真的犯了錯,也能學到如何補救的經驗。


【結語】

有幸在頗具規模的大公司待了八年後,能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其實是件好事,原本自己所認為所累積的專業或能力,在不同的產業或公司不見得是有其價值的,難怪很多人即使要換公司,也得侷限在同產業裡。

尤其覺得自己在一個安全的環境,雖然有不錯的發展,但並不一定能有所成長,等到真正走了出去,原來世界還是比想像得更精彩,我知道我要的並不是要多飛黃騰達,我只想依自己想走的路一步步實現而已,不管到最後是好或是不好,至少有走過那麼一遭,而不會有所後悔。

每個公司都有不同的文化,也有不同的問題,在經歷過傳統家族企業後,我想未來也會見怪不怪了,繼續往前走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uture 的頭像
    future

    遇見future的wen

    fu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