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為何,最近老是在心底問自己:這家公司到底怎麼了?
在這公司待了好多年,以前還是熱情洋溢的我,現在似乎也是漸漸趨冷,提不起勁,搖頭跟嘆氣的次數也不知不覺地增加了。回想這幾年,公司至少存在著這些問題:
》》一言堂的文化
總經理說什麼就是什麼,沒人敢說否認或是不同意見的話,只會在會後說怎麼會做出這樣的決策之類的馬後炮。長久下來,習以為常,從上到下都是一樣的,只要上面的主管說的事情,都是點點頭。大家都覺得乖乖聽話的小孩會是模範生,會有不同意見的小孩就是大逆不道,可能會被訓導主任約談的那一類問題學生。
我現在也是屬於乖乖牌的那種,有時也會跟著放馬後炮,以前曾經有過一次經驗,在一個與高層及關係企業的會議中,我一個小小的承辦居然敢與高層意見相左,雖然其他關係企業的長官順著高層的意,唯獨我不知好歹地堅持己見,會議決議當然還是依高層意見,我的「異議」只是異議。後來,我被自己的高層「關心」了,主要要告訴我在這類的會議中不會那麼堅持己見,要有「尊重」的樣子,如果真的要好好討論的話,可以在會後再找高層建言。。。。從此之後,我再也沒在層次高的會議中表達過意見了。
我想,其他主管或同仁也是感受得到這樣的文化,只要長官說的都是對的,即使是錯的,「反正是你決策的,我只要照著做就沒事了」,這家公司是怎麼了?
》》只做主管目前在乎的事
這家公司似乎有處理不完的「臨時交辦」的工作與任務,常常都是從高階一層層交待下來的,而底下的人,必須要把應該做的事先給擱置下來,把時間投入在被認為是緊急的事情上,久而久之,原本該做的事變得沒什麼價值,把長官一一交辦的事情給處理好就是所謂的「有做事」、「有績效」,因為長官會看在眼裡,大家就只做主管眼前所CARE的事就夠了。
認真的人,交辦事情雖多,但原本該做的事仍會自動找時間或加更多班完成,顯得應接不暇且相當辛苦,如果心裡撐得過去就還好,但很多人其實是苦不堪言的,搞得價值觀都開始扭曲了,只要做長官交辦的事就好了,沒事就Stand by,當作休息一下也無妨。這家公司是怎麼了?
》》執行總是虎頭蛇尾
這家公司以「策略」著稱,過去以獨特的「差異化策略」創造過市場奇蹟,但食髓之味,越來越講求策略,這沒什麼不好,但要是講究過頭,花了很多時間推演策略邏輯與製作出精美的計劃內容,但卻沒徹底落實,到頭來還是沒什麼效果,為什麼呢?主要原因有二:
一、高階只在乎策略,不在意執行效果。高階以為只要策略方向對了,計畫內容也會油然地對了,當然,執行成效就更不是問題。但很多人都為了能符合高階的「口味」,極力呈現完整的策略規畫,只要取得認可就夠了。
二、沒人真正在檢討績效。任何計畫都會有KPI(Key performance Index)績效指標,但當績效未達目標時,檢討只是書面說明差異原因為何,沒人會真正為了做得不好而負責,而且,錯到別人造成的,銷售不佳時,銷售部門怪商品部門商品競爭力不夠,商企部門責怪研發部門未能提供好且低成本的配備,研發部門怪採購部門議價能力不夠,採購部門又怪銷售部門未能把量拱大,以致議價力不夠,大家就怪來怪去。總之,落不落實其實並不是很重要了。
因此,這形成不斷循環的現象,光有看起來是光鮮亮麗的策略,但執行力卻低得可憐,多年以來,只聞有人覺得這是問題,但從來未曾看過有人正視這個問題,大家都「接受」這樣的狀況。這公司是怎麼了?
》》中期計畫每年都在變
我個人相當好奇且覺得有趣的一件事,這公司每年的中期事業計劃都會採行不同的「策略工具」,像是泡泡圖、價值鏈、策略地圖、六個標準差、藍海策略等等每年新興的理論,實在不曉得目的到底是什麼,而在訂定計畫的過程中,每年的計劃都可以大幅度的不同,不是中期計畫嗎?中期謂之未來三至五年內的發展計畫,怎麼每年都可以變異那麼多呢?是因為每年的市場環境變化太快太多嗎?一個每年中期計畫都在變的情況,到底是一個讀書會?還是應該重新定位成明年的事業計畫呢?
這讓人根本就搞不清楚公司的中期發展方向為何,而從事事業計劃研擬的人,甚至只覺得這只不過是一項紙上作業,把資料做出來到時候歸檔就好了。這公司是怎麼了?
》》看短不看長
對於銷售,長官只在乎眼前的目標能不能達到,不在乎這目標是否合理,也不在乎在用盡各種方式達到短期目標所可能產生的後遺症,只希望能達到董事會的目標,只希望能維持市場排名。對於對品牌價值會造成的長期影響只能視而不見,就一而再、再而三地促銷與折讓,換取好看的數字。
當今年看到品牌價值及購買意願的市調結果後,果不其然地,品牌價值已呈逐年下滑的趨勢了,這就是看短不看長的結果。但可怕的是,也沒人因此而有任何的聲音,似乎這就是個事實了,認為不是短期能改變的事實,還是先解決短期的目標達成的問題為優先。
如此一來,你要要求銷售部門能發揮什麼樣的創意?要他們能有什麼好的行銷策略?要把品牌塑造成什麼樣子?在我看來,實在是難上加難呀。真不曉得這公司是怎麼了?
》》向心力變成離心力
在種腫原因下,我發現公司員工,甚至是一些主管,都變得很不快樂,看不到向心力。從新商品發表這件事就能看得出來,新商品的發表對公司何其重要,尤其還是一個還算有競爭力的商品,但在上市之前,完全感受不到公司非銷售單位有任何期待的感覺,也看不到銷售部門有興奮且熱絡的動作與氣氛,會主動投入新商品上市相關活動的人數也區區可數。我不懂,新商品上市是公司的大事,為什麼聽不到任何雷聲,更別去猜想雨點有多小了。
目前公司除了看不到向心力以外,士氣低到似乎是死氣沉沉,我們只聽到同事之間更多的感歎以及不滿,看不到高階有任何有激勵性的措施或明確的對應方向,告訴我們將如何帶領著大家完成公司營運目標,如果從上而下的應有作為都看不到,員工的心情如一攤死水也是理所當然的,應有的向心力,大概要變成離心力了,流動率只會顯著提高了。但,我還是很想問:這公司是怎麼了?
以上的現象已經是長期糾結在一起的問題了,除非有大刀闊斧的變革,否則一頭不會跳舞的大象還會依然是病厭厭的。
也因為在這家公司待那麼久了,其實還是會有所期待的,雖然我知道那是結構性的問題,不是靠一人決策就能扭轉的,也不是一夕之間可以改變的,但我相信公司會從谷底爬起來的,在2006年末耶誕節前夕,給予這樣的祝福。
- Dec 12 Tue 2006 13:03
這家公司是怎麼了?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