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度揣測上意,決策過度拉長,創意將死



通暢的溝通管道以及快速的決策流程,皆是每個企業所期望與追求的。

或許小公司因為單位少、層級少、功能事務亦少,不會有溝通管道不順或是決策流程冗長的問題,在大公司,這樣的問題是很自然的,但要是碰到一種老是「揣測上意」的企業文化時,那情況更是嚴重。。。

會揣測上意的主管依「知道自己要的」跟「知道上面要的」兩大類的瞭解程度區分成四大類型主管:

一、不知自己要的也不知上面要的-「無俚乩童型」
□存在比例:69%
許多主管對於自己單位的工作或專案其實都沒有系統性的想法,也不知該怎麼告訴承辦人員或一般主管公司的政策或是上面的想法,要不就是自己「裝會」地隨便點個方向,要不就是把「題目」丟出來,而不給任何方向或提示,讓下面的人想破頭。下面提案時,要經過一層層主管的「起乩」過程,每位主管都在猜想上面要的是什麼?都會跟下面的人說「我覺得上面的想法是。。。」,天呀,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,完全在猜測,企劃內容隨乩童不斷的在更改,甚至退回重寫。

等到真的上呈至高階報告時,「霹」的一下說「我要的不是這個東西」,天呀,大家都猜錯了,更可怕的是,高階的意見,主管們還是聽不懂重點為何?回來傳達的意見還是錯的,還是在猜想,先前無效率的循環又要再跑一遍,無形的成本耗損可見一斑。我最怕碰到這樣的主管了,可以的話,能不能讓我直接面對高階,讓我親耳聽聽他們的意見,話透過人的傳遞就是會有「質變」的風險,而在一類型的主管中,風險更是高。

二、知道自己要的卻不知上面要的-「前龍後蟲型」
□存在比例:15%
這一類型的主管本質上很有主見,知道工作方向與執行力如何落實,滔滔不絕地將自己的想法闡述出來,像是很有見地的樣子。但等到面對高階的時候,卻沒有「堅硬的肩膀」,明明知道什麼是對的事,遇到上面不同的意見時,立刻附和上面的意思,完全不堅持自己的想法,也沒任何的意見表達,反而像條「應聲蟲」,回頭只是告訴底下的人照著上面的意見做修正,讓承辦人員只能「幹在心裡口難開」了。

三、不知自己要的卻知道上面要的-「純粹仲介型」
□存在比例:15%
有些主管聽得懂高階的想法或是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?回來可以一五一十地告訴下面的人該怎麼規劃,可是,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,像是個品質管控員,你有額外的想法算是「多出來的誤差」,而不足之處也會被糾正是「未充份表達」,且動不動就會說「某某副總說、某某總經理認為」,讓人不禁認為,多了這樣的中間主管是不是多餘的,何必設個「傳聲筒」呢?你我直接對高階負責不就好了,公司還能省下一筆可觀的人事成本。

四、知道自己要的也知道上面要的-「準接班人型」
□存在比例:1%
聰明的主管其實滿多的,但要看在聰明在什麼領域,有些主管很受高階賞識,不是因為他很會拍馬屁,而是因為他總是能抓得住高階的思路及想法,還能加值出更好的策略或計劃,這麼「優秀」的主管哪能不紅呢?偏偏這樣的主管是少之又少,幸運的話,能讓承辦人員學到很多東西,因為可以隨著公司的成長而成長;但是不幸的話,你我只能在主管設置的框架下,將他們的想法而化為實際的計劃或執行方案,我們反而變成「打字機」了。

不論哪一型的主管,都表示這個組織的「創造力」將消失殆盡,不是毫無頭緒,就是不需要動腦,中間主管好像也扮演不了協助或引領的角色,所有組織成員裡,彷彿只剩高階主管還有創造力的發揮空間,其餘的普羅大眾,創造力的能量漸漸冷卻。

另一方面,沒擔當的主管,就不敢輕易的下決策,因為在揣測上意的過程中,沒把握到底有無catch到上面的想法,所以要另外booking時間跟高階報告討論,結果咧,高階的意見並非如此,再回去重新思考,將原有的決策流程給拉長了,甚至是好幾倍長,這樣的組織不僅沒有創造力,更無效率可言,所形成的結果就是失去市場競爭力了。

與其揣測上意,不如好好的揣測市場的需求與競爭吧,多獲得市場訊息與承辦們的專業意見,做出該職位應該做出的決策。這樣不是很單純嗎?難道上意永遠是對的嗎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