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將帥無能、累死三軍」一語出自《左氏春秋》,原話是:一將無能、累死三軍。將帥指的是秦、趙那場長平之戰,趙軍元帥趙括(紙上談兵的那個)的無能,而斷送趙軍40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。
但要是將帥有能,甚或是英明神武的萬能,會不會累死三軍呢?答案還是「會!」因為,當「幕僚亂搞」時,仍是會累死三軍的。
幕僚理當是將帥的眼睛與腦袋,能看得更多更廣,能想得更好更遠,協助讓事務的執行更有章法。然而,身為幕僚者,要是自以為位居高位,自我感覺良好,更想要較其他單位想要有所表現,那三軍將士們只有累死的份。
怎麼說呢?有三種如果~
如果一:自以為所想的,就是將帥要的,直接要求三軍配合著做。
由於自我感覺良好,認為已站在將帥的高度,並且思緒完整、邏輯嚴謹,就提出要求三軍應配合的架構與步驟。但常常看到的結果是,三軍花了很多時間準備,但卻不是將帥所要的或認同的。然後又再花更多的時間修改跟補充。
問題在哪?問題在於幕僚沒有跟將帥事先溝通方向性的前提或期望,不然就是幕僚解讀過頭或不足。
如果二:凡事理想化,跳過實務考量,卻要求三軍Follow。
在規劃上希望能做得很有學問、很有系統,但在缺乏實戰經驗時,很多想法都顯的是「紙上談兵」,甚或是所謂的「打高空」,僅管如此,如果這樣的幕僚會願意多向各三軍多溝通或多請益,那也許可以縮減與實務的差距。但要是沒有呢?那只是逼著三軍跟著一起打高空,對實際目標或應有效益一點幫助也沒有,大家仍然是做白工。
問題在哪?問題在於主觀意識難有彈性,不考量實務,更可怕的是,形式上有做「溝通請益」,實質上卻左進右出,還是維持原有的想法。
如果三:直接要求三軍提供想法,再自行彙整出大藍圖。
其實總是有沒想法的時候,這時候就會使出一招,先收集各軍的想法,最後再從中彙整出藍圖或堆積出策略指導原則,變成像是自己top-down的東西,然後在將帥面前先行報告他對三軍如何要求,而做出這樣的成果。結果反而讓三軍覺得花了時間做事,反而是讓幕僚有所表現,他成了主角,其他單位只是眾多配角。
問題在哪?問題在於幕僚比三軍更想表現,並非定位著要服務眾人,而是定位著眾人應該對他服務。難道將帥會看不出來嗎?也許會,也許不會,但只要幕僚夠會說話,功勞還是他的。
如果幕僚單位或主管具備有上述的三種「如果」,那三軍只有累死的份。為什麼?因為三軍敢怒不敢言,不會直諫將帥,只能忍氣吞聲,任由幕僚繼續亂搞。
而這樣的情況只會有惡性循環的負面效應:
1) 畫地自限。自我感覺良好之下,怎會有改善或提升的空間呢?上下都會少了學習成長的機會。
2) 形成對立。幕僚與三軍之間的鴻溝只會越來越大,心裡的積怨會轉成「不配合」或「應付就好」,沒有齊心合力,哪會有成功的可能?
3) 內耗空轉。在常做白工的情況下,所花費的人力心力都是浪費或無意義的,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內耗,組織只會更沒效率。
所以,誰說一定要是將帥無能會累死三軍呢?幕僚亂搞才是真的會累死三軍。倘若少點自以為是,倘若少點自覺良好,倘若多點放下身段,有這三個「倘若」的話,有英明神武的將帥,也會有足智多謀的幕僚,再有精明幹練的三軍,一定可以天下無敵的!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