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工作背景說明】
傳統產業的業務人員是很「草根性」的,他們不需要好的學歷,只要會Social、有點數字觀念與自我管理的能力,就可以有不錯的表現。基本上他們在公司的性質就是「武」,像我們這種很「文」的人,常常看到有些後勤單位同事跟業務人員爭論得面紅耳赤,有種「秀才遇到兵,有理說不清」的情況。
【第二堂課的收穫】
我也是那種很「文」的人,連個性也是,一點都草根不起來,但為了要避免格格不入的問題產生,讓雙方的溝通能夠「通暢」,我有幾個體驗:
1.實地體驗業務工作。
雖然我們是幕僚單位,但是也是被要求要貼近市場,所以常被要求去「看市場」,但另外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能夠體驗業務工作內容,瞭解他們平日的工作內容或是作業流程,這樣才能建立溝通基礎,這樣才聽得懂對方的語言,或是才能看得出哪裡隱藏了些什麼。
2.用邏輯+同理心+對方的語言溝通。
因為瞭解,所以能用同理心看待,也能用同樣語言溝通,而在問題的探討上,如果能用邏輯做適度引導,要不就是能接受我們的建議,要不就是能釋出更多的意見(不再藏那麼多)。
其實再怎麼「武」的人,都還是會講道理的,只要撇開過於理論的文字,以及拋開讀書人的身段,還是能做到良性的互動。而同理心能讓對方覺得你是有瞭解他們的甘苦,甚至是站在同一邊;而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加上簡單的邏輯,就很容易可以溝通與討論了。
而在這樣的過程中,如果能讓對方覺得你也很「專業」的話,那麼我前一篇文章所形容的「豺狼虎豹」就不再有欺負我們的機會了,做到更為專業的話,就會贏得尊敬了。而這所謂的專業就是要夠瞭解他們的工作,以及能引導他們更精進的想法,彼此交流與教學相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