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仔細回想,即使六七年前曾回到母校參加系友座談會,做簡單的職場心得分享,但還不算是一場演說或是講一堂課。這次因為老婆以前研所同學在清大任教,需要職場人士能對學生分享實務經驗,基於姑且一試的心情,反正我覺得我適合擔任教職,真的該試試到底適不適合。
反覆地推敲該以什麼為主題,在汽車產業工作經驗也有近10年了,行銷領域大大小小的事都體驗過,能講的主題或個案也算不少,因為是第一次,就單純以「汽車產業工作心得分享」,把這近10年的工作內容與心得做個整理,也當作是自我回顧。
我把工作經歷的屬性區分四大類別:(1)策略規劃&營運輔導、(2)商品企劃、(3)廣告行銷、(4)通路管理。把過去眾多的電子檔給「翻箱倒櫃」,花很多時間review跟整理,原來以前做了那麼多事情呀,自己不免也驚訝了起來,最後整理好的內容居然近100個silde。。。
因為目的是要讓同學瞭解在汽車公司裡,其工作內容的概況,所以我用許多實際個案或專案作說明。學生的反應比我想像得熱情許多,雖然面對的人數不到10人,就跟平時在公司裡頭開小型會議一般,完全可以平常心以對。
介紹了個類型的工作內容後,我自個兒也彙整了三構面之10大能力,不管任何工作,或多或少都需要下述能力:
一、分析構面:1.統計分析、2.財務分析、3.歸納推演、4.邏輯思考;
二、規劃構面:5.創意創新、6.整合應用、7.策略規劃、8.寫說故事;
三、執行構面:9.溝通協調、10.專案管理。
最後,還有一個女學生(研一)來問我,問了兩個問題:
Q1:她說她跟我一樣是企管背景,意思是屬於「通才」類型,不如資訊、機械或金融等那樣專業,擔心以後的就業問題。
※我回答重點是:我強調還是要有「專業」,即使企管學的多而廣,但我們還是要以某領域作為我們的長項,不管是行銷或資管等,越專業就越有競爭力,「通才」反而代表我們懂得比別人多,可以在工作上更有表現。
Q2:她目前有專攻「雲端服務」,但不曉得以後能應用到哪裡?
※我回答重點是:雲端是目前很夯的產業,趨勢上就不用太擔心了,只要把自己的專業建構好,且在學校期間盡量多瞭解實務需求或可應用範疇,到時就可以鎖定公司啦。
想想自己以前大學畢業前也是對於未來有方向不定感,不過至少當初就打定要走Marketing路線,雖然那時還很不知天高地厚地覺得其競爭是激烈的。而現在的學生所面對的環境比我那時的還要更「供過於求」,企業對於「專業分工」更為要求,我從學生的言談中感覺到的更不安全感,其實是理所當然的。但修行還是靠個人的,只能給予他們誠摯的祝福了。
【結論】
結論是什麼?結論是經過這次的牛刀小試,應該就是有這樣的潛質跟能力,只不過我已沒讀書跟做研究的能力了,無法再往上唸了,就看以後還有無機會,再到學校去做經驗分享啦。